3月上旬,一波大回暖讓我們體驗到了春天的溫暖,氣溫甚至一度高達28℃,讓我們提前感受到了夏天的“熱情”。然而,近期一個“不速之客”——冷空氣,它來了!它實力不俗,未來一周將一舉扭轉前期偏暖格局。

倒春寒
明明已經入春了,這次大降溫算“倒春寒”嗎?
根據2018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《倒春寒氣象指標》中的定義:倒春寒,一般是指每年春季(3~5月),出現的前期暖、后期冷,且后期氣溫明顯低于正常年份的現象。
這次冷空氣到來前,我國在整個3月上旬都升溫迅猛,而本周大降溫過后,多地出現氣溫驟降,河南等地甚至出現暴雪等天氣,讓我們重新感受到冬日的寒意,按照定義標準,這次也可以說是一次“倒春寒”過程了。
“倒春寒”容易引起哪些疾病?
研究表明,在“倒春寒”期間,高血壓、動脈硬化、中風、心絞痛以及心肌梗死的發病率會明顯提高。
天氣轉暖后,人體自身免疫力較冬天有所下降。出現“倒春寒”時,也是麻疹、百日咳、猩紅熱、氣管炎等呼吸系統傳染病發病的高峰。
兩招抵抗“倒春寒”保健康
穿衣保暖:宜“春捂”
飲食調節:多喝水,清淡飲食
“春捂”的穿衣原則
換季時,衣服應該一層一層地遞減。一般來說,15攝氏度是“春捂”的臨界溫度,低于15攝氏度時要適當“春捂”,在晝夜溫差超過8-10攝氏度的時候,也需繼續捂。
人體下半部血液循環比上身差,易受風寒侵襲,故寒多自下而生,因此春季穿衣應注意“下厚上薄”。尤其是裸露的膝關節,不知不覺間會感到酸脹不適、關節僵直等,易引發關節炎,因此要注意下身的保暖。
凍頭,“倒春寒”時不宜戴厚帽子捂著。
另外,超過15攝氏度脫掉棉衣,否則會超過身體的耐熱限度,體溫調節中樞就會適應不了,對健康不利。
飲食原則
春節養生重點在于養肝,新鮮水果一定要等熟透再食用,應忌吃羊肉、海魚、蝦等好發食物,注意攝取維生素、無機鹽和優質高蛋白。
一定要多多喝水,多食些大蒜、洋蔥、芹菜等食物,對預防傷寒感冒和春季多發的呼吸道感染有益處,幫助人體殺菌防病。
“倒春寒”,農作物也不喜歡
“倒春寒”發生時,可使正處于返青或拔節生長階段的冬小麥遭受不同程度的凍害,可使已經出土的幼苗大量被凍死。
農業生產預防
掌握當地“倒春寒”發生規律及各種農作物品種的生物學特性,及時注意天氣變化,針對性地加強農作物的田間管理,極大避免“倒春寒”產生的危害。
乍暖還寒時,溫差變化大,“倒春寒”對身體的影響不容忽視,一定要做好身體保健哦。